创新培养模式,开拓实践基地建设新路浅谈电气信息类专业群教学改革思路

时间:2011-08-25浏览:13

  经过求真务实的研讨,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我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立校宗旨;明确了我校“三年打基础,五年建特色,十年创一流”发展目标的深刻内涵。我们感到:讲“基础”也好、谈“特色”也罢、包括“一流”,其实质标的都是教育教学质量。说到底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然而,在目前以高考为主的大环境下,生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制约我们步伐的沼泽和桎俈。我们的新生只有一部分适合我们当前并不较名校明显落后的学士培养方案,甚至还有部分学苗尚不具备直接接受高等数学和大学外语课程教学的条件。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残酷的“校情”。显然,我们只有打破常规,冲开传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拓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专业建设的新路,我们才能在求生存的基础上谋发展。这就是我们电气信息类专业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动力。
  首先,我们设计将现有培养方案改造成适合与研究生教育接轨的“工程研究型学士”培养计划和适于培养工程技术从业者的“工程技术型学士”培养计划。原则上课程设置不变,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纲不同,课程内容和教学法也不尽相同。为消除较大弊端,上述差异仅限于英语、数学和主干专业基础课。同时,两种学士混合编班,仅在上述相关课程的课表上有所区别。上述两个培养计划的实施,是在后文提及的“入学考试”成绩基础上由本学院“建议”并结合学生自愿基础上的,并不做行政硬性安排。果如此落实,再给学生辅以适当的专项“进补”,相信一定能够稳步提高研究生考取率和工程技术人才的成材率。
  为此,我们将在今年新生军训时告知他们军训后的第一课是“入学考试”。学院将根据考试成绩给他们每个人以进入何种大学培养程序的建议。专业培养计划将按照他们的最终选择分布实施。
当然,为了一切学生,我们还不得不为某些“尚不具备大学学习条件”的学生下达“增补高中课程”的建议书。如获同意,他们将被安排课外计划的“高中速成班”培养计划,使他们能够迅速地“归队”。当然这也不是“行政硬性干预”的,对于拒绝如此“进补”的学生实行“不歧视、不照顾”的正常培养政策。
  坦言之,上述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必然带来提高教学成本的问题,可否一试尚待商榷。但我们呼吁兄弟学院谨慎考虑我们的方案,如果大家一致行动,就可以保证在不较大增加办学成本的基础上“分层”培养。
在策划“双轨制”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专业群还策划了“两步走”的“3+1”培养计划的策略。具体说就是:
  针对当前“尚方宝剑”和传统框架的制约,我们适当调整培养方案把主干专业课及相关基础课前移。改造第七学期剩下的专业方向扩展的专业课成为40学时左右、能够在7周左右完成的“短课”。最后再将第八学期和第七学期“倒置”,即在第七学期初安排毕业设计题目、辅导必要知识,履行必要程序(如提供外出实习申请、签署外出实习协议,制定导师远地辅导计划等),然后开始结合社会谋职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在第八学期返回学校、完善毕业设计、学习若干专业课和完成包括毕业答辩在内的各项毕业前工作。这就是所谓的“虚拟3+1”计划。一旦约束松动、时机成熟,我们再将培养计划实在地改造成“3+1”模式。
  无论是“工程研究型学士”培养还是“工程技术型学士”培养,都离不开“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需要足以支撑的“实践教学基地”。毋庸置疑,需要足够的实验技术装备和实习实践场所以及适应于大学技能培养的教学队伍和教学方法。由于我们专业群的特点决定,我们的实习实践基地不在“工厂”或“工地”。即便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工厂或工地可以提供学生专业相关的实践,其规模和教学环境以及教学队伍等限制也无法提供我们所需要的“实践教学”。因此,我们需要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董事长的扶持下,我们专业群已经历经两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我们的实验室已经初具规模,已经能够覆盖绝大多数课程的实验和综合实践。但是,我们还需要能够培养学生“干专业”的实训平台。考虑到我们民办大学的特殊性和培养提高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从业能力的多重需求,我们建议以老师带学生做“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形式,使用学校提供的适当的“材料费”,自行开发制作“实训装置”,沉淀为实践教学基地的技术装备。此举不仅可以在培养人的基础上大幅节约建设经费,而且可能产生为兄弟院校服务的技术产品。
  当然,本方案实施的前提是:首先由项目负责人向董事会提出一个具体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包括预算和经济效益评估)。批准实施后,要有学校组织的验收,给出验收报告。最后接受财经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