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丨长春建筑学院团委开展2025年大学生“三下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主站信息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7-18浏览次数:10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8日至9日,学校团委“八秩荣光铭历史,青春薪火践使命”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辽源市,开展暑期大学生“三下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团委书记林斌,校团委老师龙禹州、荣婕帆及校级团学骨干共18人参与此次活动。

7月8日中午,实践团来到辽源市第一站——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遗址。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座承载二战记忆的战俘营遗址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团结协作、正义必胜”精神实质的重要坐标。作为二战期间日军在本土及海外占领地建立的200多处盟军战俘营中,唯一一处集中关押太平洋战区最高级别盟军战俘的战俘营,其历史价值超越单一国家叙事,是法西斯暴行与反法西斯同盟协作的立体见证。馆内陈列的战俘日记、手绘地图及斑驳的囚室铁窗,诉说着那段跨越国界的苦难与抗争。实践团成员在“触摸历史”中深刻领悟反对战争、守护和平的人类共同价值,以及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国际主义精神,激励新时代青年以史为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下午14时20分许,实践团抵达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参观学习。辽源矿工墓,俗称“万人坑”,是埋葬东北沦陷时期被日本侵略者奴役残害致死的8万中国劳工的墓地,日伪政权实行血腥法西斯殖民统治的罪证遗址之一。实践团全体成员面对长眠于墓地中的死难矿工的嶙嶙白骨,回望着那段民族屈辱的历史,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和平的珍贵和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在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发动和领导矿工组建抗日武装史料前,一幅幅照片、一件件物证、一桩桩事例,使同学们内心深受震撼,灵魂再次受到洗礼,纷纷表示要以抗日英雄为镜,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化作续写英雄史诗的实际行动。

在遇难矿工警示碑林前,林斌围绕“重走抗日峥嵘路,坚守初心固党魂”主题为实践团成员上专题团课,重温在党的领导下广大矿工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号召全校广大团员青年勿忘国耻、铭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课后,在鲜红的团旗下,实践团全体共青团员庄重地举行重温入团誓词仪式。

18时,实践团举行专题学习研讨会。同学们依托影片《太行山上》,回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并结合实地调研成果,将传承红色历史与东北振兴发展紧密结合,提升传承红色基因、服务老区振兴的使命责任,为践行三下乡宗旨提供了更深刻的思想动力。

7月9日上午,实践团前往辽源市博物馆探寻红色记忆。辽源市博物馆以东北抗联在辽源为主题,系统陈列着2000余件珍贵文物。馆内抗战时期的展品静静陈列,锈迹斑斑的武器、泛黄的战地文献,都无声镌刻着那段烽火岁月里先辈们的艰苦卓绝与不屈抗争。作为土生土长的辽源人,实践团成员王晟宇主动担当讲解员,他的讲解保留了乡土记忆的温度,让实践团成员深刻领悟到了东北抗联精神在辽源大地的具体实践与时代价值。

中午11时许,实践团赴东辽医药物流园开展专题调研。东辽医药物流园作为辽源革命老区产业升级的核心载体,是经吉林省发改委批复建设的省级重点物流园区,总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目前已形成覆盖医药仓储、冷链运输、智能分拣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在保障区域民生用药需求的同时,承担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使命。校团委与园区签署共建实践基地协议,标志着双方在产学研融合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根据协议内容,实践基地不仅为园区注入创新活力,通过高校科研力量优化物流算法,更将为东北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新动能,切实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既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鲜活传承,更是对新时代育人使命的扎实践行。学校团委将持续深入贯彻东北全面振兴战略部署,以吉林红色资源为精神沃土,以实践育人阵地为成长摇篮,引导全校广大团员青年在回望峥嵘岁月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服务振兴发展中锤炼过硬本领,真正实现“青年有为,挺膺担当”的庄严承诺,让青春的奋斗轨迹与时代发展的征程同向而行。

来源:校团委

初审:王丹童

复审:林斌

终审:李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