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战旗归故里丨长春建筑学院组织师生全程观看“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故里直播

发布者:主站信息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9-14浏览次数:10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阅兵仪式上,“杨靖宇支队”战旗迎风飘扬。那长达十几秒的特写镜头,令每一位吉林儿女倍感振奋。9月14日上午,承载着厚重历史与荣光的“杨靖宇支队”战旗踏上荣归吉林之路。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精神,学校积极响应号召,组织学生通过直播方式同步观看这一隆重仪式,共同缅怀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及其英勇事迹。同学们全神贯注,透过镜头感受现场庄严氛围,深刻体会英雄精神的时代意义。

同学们纷纷表示,杨靖宇将军及其支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爱国精神令人震撼。作为新时代青年,应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将英烈精神转化为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学生感悟

当我看到“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故里的画面时,心中满是感动与敬畏。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孤身奋战,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地与敌人血战到底。他的英勇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这面战旗,正是英雄的象征,它承载着无数先烈的热血与牺牲。它今天回到了故里,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那段艰苦岁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铭记历史,传承不朽的英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以杨靖宇将军为榜样,勇敢面对困难,努力拼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城建学院 魏煜

9月14日上午,我怀着庄严激动的心情观看“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故里直播,见证这属于吉林人的骄傲时刻。铁流滚滚,战旗猎猎,当战旗降落龙嘉机场,人民子弟兵双手持旗,车队护送至吉林省委,让杨靖宇英雄精神在吉林大地再度飘扬。这面战旗,不只是一面简单的旗帜,更是民族不屈的具象体现。

战旗“回家”,象征着八十余年后抗联精神的交接,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符号,也是深刻的历史教育,让我们青年触摸到有温度的历史。“杨靖宇支队”的创造力与牺牲精神,对每个面对“战场”的普通人而言,是宝贵的精神资源。战旗不会封存于过往荣光,而是激活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媒介。战旗回归诠释了“从历史中来,向未来而去”,这是旗帜归乡,更是民族精神寻根。

——管理学院 李昀桐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的仪式。长春这座城市早已准备就绪,以最高礼遇和最隆重的阵容迎护这承载着民族集体记忆的标志回归。龙嘉机场上,我仿佛看到,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杨靖宇将军的英勇奋战,从地下工作到战场厮杀,他从未退缩,也从未后悔。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坚持奋战,他和同志们用生命筑起城墙,抵挡了敌寇来犯。“杨靖宇支队”战旗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精神意义,这面旗帜见证了从战火纷飞到国泰民安的变迁。它的回归,不仅是英雄部队的象征,更是对杨靖宇将军和东北抗联精神的永恒纪念。

——交通学院 马浩轩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仪式上,“战旗方队”浩荡而来,镜头长时间定格在“杨靖宇支队”战旗,追溯着战队历史,这面战旗承载着铁军热血传承。9月14日,它踏上“归乡之旅”将被送达吉林。1940年2月,杨靖宇将军在零下40摄氏度严寒中,与数倍于己的十万日伪军奋战至弹尽粮绝,壮烈牺牲,年仅35岁。敌人剖开其遗体,发现胃肠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他以身殉国彰显“铁血忠魂”,其忠诚与不屈是部队精神源泉。作为青年学子,我应当深入学习他坚韧不拔、忠诚报国的精神,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以实际行动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公共艺术学院 杨娜娜

当庄严的音乐奏响,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的仪式拉开帷幕,我内心的震撼如汹涌波涛,久久难以平息。仪式庄重肃穆,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受到对先烈的敬重之情。凝视战旗,我仿佛看到杨靖宇将军和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场景。他们不畏强敌、不惧牺牲,用生命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那面战旗历经岁月洗礼,虽已褪色,但依旧鲜艳夺目,它是英雄们浴血奋战的见证。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无需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但战旗所承载的精神不能忘却。它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不退缩,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砥砺前行。我们要传承先辈们的遗志,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面战旗,将永远飘扬在我心中。

——电气信息学院 胡子仪

此次观看活动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学校将继续丰富教育形式,引导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学生工作处

初审:杨佳、王帅

复审:谯炜骅

终审:李英杰